推广 热搜: 化学  高中  数学  初中  英语  小学 

竹外桃花三两枝的全诗

   日期:2024-04-12     来源:www.kushiwan.com    浏览:511    
文章简介:“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”是作者苏轼题写在友人惠崇和尚《春江晚景》这幅画上的诗句。整首诗的名字叫做《惠崇春江晚景之鸭戏图》,这首《惠崇春江晚景之鸭戏图》,仅仅用寥寥几笔,就勾勒出了初春江面上的春季景致,独有韵味,因此入选到部编教程三...

“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”是作者苏轼题写在友人惠崇和尚《春江晚景》这幅画上的诗句。整首诗的名字叫做《惠崇春江晚景之鸭戏图》,这首《惠崇春江晚景之鸭戏图》,仅仅用寥寥几笔,就勾勒出了初春江面上的春季景致,独有韵味,因此入选到部编教程三年级下的语文课文,让孩子们赏析和学习。

竹外桃花三两枝的全诗

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——北宋·苏轼·惠崇春江晚景(其一)

意思是: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,水中嬉戏的鸭子最早知道到初春江水的回暖。河滩上长满了蒌蒿,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,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,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。

竹外桃花三两枝的全诗注解

1、惠崇:宋初僧人,善于诗歌和绘画。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《春江晓景图》所做的题画诗。

2、晓:早晨。

3、蒌蒿:成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,可以食用。

4、芦芽:芦笋。烹调河豚时,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,味道十分鲜美。

5、河豚:一种有d的鱼,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。河豚欲上时:河豚春季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,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。

6、惠崇:北宋名僧能诗善画,《春江晓景》是他的画作,共两幅,一幅是鸭戏图,一幅是飞雁图。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,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。

7、蒌蒿:一种成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,花淡黄色,茎高4、五尺,刚生时柔嫩香脆,可以吃。

8、芦芽:芦苇的幼芽,可食用。

9、河豚:鱼的一种,学名“鲀”,肉味鲜美,但卵巢和肝脏有剧d。产于国内沿海和一些内河。每年春季逆江而上,在淡水中产卵。上:指鱼逆江而上。

竹外桃花三两枝的全诗步伐

划分如下:

竹外/桃花/三两枝,春江/水暖/鸭先知。蒌蒿/满地/芦芽短,正是/河豚/欲上时。

竹外桃花三两枝的全诗赏析

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。作者由于懂画、会画,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《春江晚景》的画题画意,仅用桃花初放、江暖鸭嬉、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,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。特别让人叫绝的是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这一句,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,描绘得这样富有情趣、美妙传神!除此之外,他的高妙还表目前幽默的想象上,他能看到画外,以画上并没的“河豚欲上”,来点染初春的气息,深化画中的意境。假如说惠崇的画是“画中有诗”的话,那样这首诗便是“诗中有画”了。难怪它能作为一首每人喜欢的名诗而传诵到今天!

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。首句写白天的海棠,“泛崇光”指海棠的高洁漂亮。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,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、空空蒙蒙的、携带几分迷幻的境界。略显幽寂,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特点相合。后两句用典故,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,不止是把花比作人,也是把人比作花,为花着想,十分感人,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。作者要烧红烛伴随、呵护海棠,其次创造了一种氛围,让海棠振作精神,不致睡去。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。宋释惠洪《冷斋夜话》觉得此诗“造语之工”“尽古今之变”。

有关故事

大文豪苏轼是个有名的吃货,创造过不少美味名菜,最有名的就是东坡肉了。有一天,他的朋友僧人惠崇请他去品评我们的新画,苏轼非常高兴,心想又可以蹭饭了。

惠崇一见到苏轼,快点把一幅《春江晚景》拿了出来让苏轼看。可苏轼来之前特意没吃饭,肚子正饿着,又不好意思说吃完再看,只好心神不定地看着。

只见画上有绿竹,还有三两枝桃花,“竹外桃花三两枝”,红绿相间,颜色很好。下面是江水,水上几只鸭子,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,这春季江水转暖的事应该是鸭子最早了解了。

眼里看着画,脑子里却只有竹筒饭、桃花饼和烤鸭。苏轼咽了口水,继续看到,画中满地的蒌蒿和鲜嫩的芦芽。他双眼一亮,突然想到画中情形,正好是河豚洄游的时节呀,“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”,河豚可是美味呀!他的老师欧阳修就说过,河豚配上芦芽,味道更美。想到这,苏轼口水已经流出来了,惠崇一看,哈哈大笑道,“别馋了,咱们立刻吃饭。”

苏轼最喜欢的河豚,肉非常可口,但内脏却有剧d,处置不好就可能中d。据了解,苏轼曾让人请去品尝河豚,结果他吃的时候一言不发,直到吃完才说了句“去世了也值了!”你看看他为了吃,简直连命都不要了。吃再好的美味也不可以没节制,适当适度才是最好的呀。

创作背景

《惠崇春江晚景》是苏轼于公元1085年(神宗元丰八年)在汴京(今河南开封)为惠崇所绘的《春江晚景》两幅所写的题画诗。一说此诗作于江阴,本首诗是其第一首。

作者介绍

苏轼(1037年1月8日—1101年8月24日),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东坡居士,自号道人,世称苏仙。宋代要紧的文学家,宋代文学最高收获的代表。汉族,北宋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眉山)人。宋仁宗嘉祐(1056—1063)年间进士。其诗题材广阔,清爽豪健,善用夸张比喻,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。词开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,并称“苏辛”。 又工字画。有《东坡七集》、《东坡易传》、《东坡乐府》等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相关推荐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