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孩子做出攻击性动作,如打、踢、咬或是抓,父母吃惊不小,啊,羊羔变狼崽了?!
攻击行为背后的心理
孩子多是在感觉不安全的时候才会做出攻击行为。最容易见到的是和其他的孩子抢玩具。一个还没有掌握与别人推荐的孩子,语言还不可以表达我们的想法和情绪的时候,总是会通过对玩伴的踢和打,来夺回我们的玩具。
攻击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危害
孩子大发脾气基本上是针对父母的,而攻击性行为会指向任何一个在孩子看来是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。虽然孩子是由于一时失控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,但,这并不是攻击别人是被允许的。
假如一个孩子培养了为了维护自己而攻击别人的习惯,他非常快就会让同伴及其父母反感。假如你的孩子没朋友想跟他玩,其他孩子的爸爸妈妈不让他们的孩子跟你家孩子接近,这个时候你就要引起看重了。这种情况的长久影响倒不在攻击性本身,而是孩子社交机会的丧失,还有孩子自我形象的毁灭。
遭伙伴排斥,成为一个不受青睐的孩子,这会对孩子导致非常大的伤害,甚至会使他变得自卑而孤僻。这可太糟糕了。
父母不可以使用鸵鸟政策
有攻击行为的孩子,跟其他孩子交往的时候,需要大人的伴随,帮助他学习用别人能同意的行为举止和言语跟小朋友相处,进步好的社交活动,学习社交技能。
不过,孩子的社会性行为是需要时间来训练的,爸爸妈妈要有足够的耐心,给孩子足够的时间。